綠島(阿美語:Sanasay、卑南語:Sanasan、達悟語:Jitanasey、巴賽語:Sanasai)是一座位於臺灣臺東縣外海、太平洋中的海島,原名火燒島(亦稱雞心嶼或青仔嶼)原先是原住民居住地,為台灣第四大附屬島,行政上屬臺東縣綠島鄉。
綠島的歷史
綠島是一座太平洋中的小島"舊名為雞心嶼、青仔嶼與火燒島等,阿美族稱為Sanasay[2],而達悟族則稱之為Jitanasey。西方人有稱之「Samasana島」。火燒島舊名眾說紛紜,以清嘉慶年間大火焚燒島嶼之說最為大眾採信。1937年(昭和12年)設火燒島莊,屬台東廳台東郡管轄。戰後火燒島設鄉,歸屬於台東縣管轄,於1948年(民國37年)改名為「綠島」,延用至今。
據歷史記載,綠島最早為達悟族、阿美族等原住民居地。1813年(嘉慶18年)小琉球(今琉球鄉)漢人漁民曾勝開等為風漂至火燒島,於阿眉山下的海濱建一共同住屋稱為公館,著手開墾,並且招小琉球家眷及民23眾至,因來者日眾,故在中寮灣岸建一聚落,名曰「中寮」,光緒後漢人往來更頻繁。
1850年(道光30年),東港漁民陳必先等餘人,在行船歸途中遭遇颱風,漂流至綠島,大嘆綠島之美,一年後便率人前來定居開墾,最早於柚子湖、溫泉一帶居住,後來移民漸增。即成為今日公館村、南寮村、中寮村、溫泉村等村落。
地理環境
綠島位於台東東方約33公里的太平洋(菲律賓海)上,島身呈不等邊四角形,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面積約16平方公里,為台灣第四大外島。島內山丘縱橫,最高點為火燒山,高度280公尺,東南臨海處多為斷崖,西南角是長達四公里多的平原沙灘。西北近海岸區地勢低緩,為全島主要聚落所在。
而現今世界上已知最巨大且年紀最老的活珊瑚群體,聳立在綠島南寮灣水深18公尺海底,俗稱「大香菇頭」或「鋼盔」,是顆巨大的團塊微孔珊瑚群體,高約10公尺,圍寬31公尺。
戶數 1,171戶
人口 4,079人(2019年8月)
鄉長 謝賢裕
鄉公所位址 南寮村194-1號
代表會位址 台東縣綠島鄉196號
區劃 3村42鄰
郵遞區號 951
哈巴狗岩:形狀很像哈巴狗的島礁 ,趴在太平洋上 , 彷彿守護著綠島。
綠島燈塔:在機場之北方,可騎機車去參觀。在本島台東可看到其亮光。
過山古道:早期尚未有環島公路前南村與公館村溫泉聚落兩地民眾來往的重要道路,現已闢建為健行步道。
綠島人權紀念園區
觀音洞:在清朝發現此石灰岩洞,洞內有座石筍,高約120公分左右,形態酷似觀世音菩薩,鄉民膜拜至今已數百年之久。其觀音是背向信眾的,須以反射方式拜拜,所以廟方在前方放置一片不銹鋼片。
海參坪
夜訪梅花鹿:自從開設私立鹿場之後,野生梅花鹿之數量開始減少很多。
津田氏大頭竹節蟲:此為特有種之昆蟲,在鹿場門口前的林投樹林中生長,植食性以林投的樹葉為食,有保護色需耐心觀察尋找,不可抓下來玩,以免觸法。當地保育員曾試放養在其他地區的林投樹上,結果都不成功。此蟲受到干擾時,會分泌一種像薄荷味的一種體液,還驅趕敵人,若蟲會以自割的方式逃命,斷掉的腳會藉著蛻皮,數次後會慢慢長回來。
巨岩奇石:綠島海濱有為數不少的石頭,近年觀光化後以其外形賦與其各式名稱吸引旅客。包括[9]:
哈巴狗:原名外塊石或放羊仔石,又稱哈巴狗岩
睡美人:原名石崎
孔子岩:原名尾澳仔險仔
牛頭山:原名草山
將軍岩:原名石浮腳